#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印媒《欧亚时报》日前发表了一篇报道称,中国最新公开1000公里射程的高超音速空空导弹正在重新定义空战,在卫星链路制导下,美军的F-22和B-21这类穿透防空系统执行踹门任务的飞行器将完全没有招架之力,甚至拒止美国空军与战场以外! 相比之下,美军多年就开始研制的AIM-260导弹却一直难产,更令人绝望的是美军已经突破双脉冲发动机,但却一直无法整合进AIM-260!而中国已经在更小型化的导弹上整合进了双脉冲发动机,这就尴尬了,美军只是落后了一代,结果中国愣是搞出了领先三代的效果! 印媒:射程1000公里的空空导弹已重新定义空战 印媒《欧亚时报》表示,中国最近声称研制成功了一种射程高达1000公里的高超音速空空导弹,这个射程是是欧洲流星空空导弹最远射程的5倍,是美国空军最远射程空空导弹AIM-174B空空导弹射程的2.5倍。 报道认为,中国正在开发的这种高超音速防空导弹不仅可以改变空战理论和作战规划,而且有可能决定性地使印太地区的力量平衡向有利于北京的方向倾斜。因为它不仅拥有惊人的射程,同时还拥有令人恐惧的超过5马赫的速度。
报道表示,美军现役任何飞行器都逃不过它的打击,无论是B-21还是F-22,又或者预警机或者加油机等大型空中作战平台。这种划时代的武器系统在大陆腹地即可击落台海上空的战斗机,在歼-20作战半径内甚至威胁到美军西太关岛上空的战斗机。 影响空战格局的空空导弹到底是什么原理? 这种风洞利用用电弧加热气体,产生高达数千至数万摄氏度的热气流,以模拟高超音速产生的激波在空空导弹的表面产生的热化学作用,只有经历过极端高温冲击的弹头与弹体才能胜任高超音速任务! 可能很多网友都不明白,区区一枚空空导弹,犯得着用“电弧加热风洞”来测试弹头与弹体吗?中国人是不是吃饱了撑着没事干呢?还真不是,从论文的课题我们就能知道,这枚空空导弹的速度是高超音速的,一般大于5马赫才算进入高超音速范畴,弹体表面会被激波加热到上千度!这才是空空导弹进入“电弧加热风洞”测试的主要原因。
据论文公开的信息,这枚导弹在1200℃左右的环境中能稳定运行,导弹耐高温外壳在这个过程中完好无损的保护了内部电子设备以及舵和发动机等。《南华早报》的刊发的报道估计,这个速度相当于在9马赫条件下穿越大气层时激波加热能达到的极端温度! 种花家大胆的猜测下,目前应该还没有在吸气式高超音速发动机推进下导弹,或者说即使有吸气高超,速度一般也就在5~7马赫左右!这种能达到9马赫速度的导弹,极有可能还是利用高超音速滑翔方式达到这个速度。 可能得作战模式推测:一种从天而降的空空导弹 可以想象一下,这种利用高超音速滑翔的空空导弹肯定不是传统的作战模式,而会和DF-17非常类似的方式,在载机发射后会首先爬高到亚轨道甚至是太空,然后再以抛物线轨迹重返大气层,在60千米高空开始滑翔,在末端锁定敌机进行机动打击。
目前所有的机载雷达以及预警机雷达,其扫描模式都在±60°左右,几乎都不会对天顶方向的威胁有感知,因为到现在为止空空导弹的威胁都不是来自这个方向。然而这种高超音速滑翔的空空导弹,在重返大气层进行滑翔打击时,偏偏就是来自天顶方向,并且还是9马赫的速度。 这个速度下每秒的速度大概3千米/秒左右,从导弹主动雷达在30千米外(现代空空导弹主动雷达一般在20千米外开机)开机到命中目标只有10秒,别说预警机和加油机了,就连F-22都不够反应时间,这种打击真的让美军战斗机无处可逃。 这枚超远程空空导弹应该是一枚助推器+一枚高超音速滑翔弹体对空作战弹头,前半部分飞行航程作战模式与DF-17无异,末端打击部分就是能进行主动雷达锁定并进行高G机动的弹头。
据公开信息推测,DF-17的重量大概在10~14吨左右,YJ-21的舰载版大约在7–9吨左右,空射版可能在4–5.5吨左右,YJ-21的射程在1500公里左右,这种空射版的空空导弹射程为1000公里,重量肯定要比YJ-21的空射版小很多,假设两者状态一致,那么其重量可能会在3~3.5吨左右。 很明显这是一种巨型空空导弹,不过要是放宽发射模式的话这种导弹的重量可能会进一步降低,比如在超音速条件下发射导弹,甚至在2马赫条件下发射导弹,此时导弹本身就有了一个非常高的初速度,燃料可以大幅度减少,弹体结构也可以同步缩小,估计重量能删减到2吨左右。 这种导弹就别想挂到歼-20和歼-35的弹舱内了,歼-16和歼-15外挂应该没问题,一架带俩还是可以的。中国的六代机歼-50能不能挂还不太肯定,可能大概率不能挂。但歼-36肯定可以挂载,这家伙作战半径3000公里+,再加上1000公里射程的高超音速导弹,就能掌握5000万平方公里的制空权,一架歼-36在太平洋上巡逻,整个西太久在它的控制下了。
估计有网友肯定会问了,1000公里外的战斗机,预警机的雷达都看不了那么远,这导弹能干啥?各位想啊,中国在折腾这玩意儿,肯定已经解决了1000公里外预警的问题,这个可以由天基数据链来完成,比如美国不是一直在搞天基雷达预警卫星么? 这主意就挺好,就是成本有点大,要建一个覆盖西太的预警卫星网,难度还是有的,不过这对于中国来说,覆盖全球航母和大型水面舰艇的跟踪卫星网早在十几年前就完成了,现在是不是在折腾覆盖西太的大型飞行器预警卫星网呢,对于中国来说这都有可能! 美军AIM-260导弹却一直难产:中国PL-16都出来了 中国已经在折腾1000公里射程的高超音速空空导弹了,美军却连射程200多公里的AIM-260都还没搞定,这是当年还有个故事,AIM-120公开时美媒声称其配备了双脉冲发动机,这种技术相当牛逼,能让导弹的不可逃逸射程覆盖到全射程的2/3以上,甚至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射程还能更高。 双脉冲发动机燃料分两段,这两段燃料之间可以任意间隔点燃,比如第一段燃料在烧完达到4马赫后导弹开始惯性飞行,然后等到接近目标时在点燃第二段燃料,导弹加速到3马赫+后开始追击敌机。
这个好处是能将导弹的动力射程延长到远距离外的敌机所在空域,如果是单脉冲空空导弹的话,等到飞到敌机附近已经没有速度了,敌机稍微机动下就能甩开,所以双脉冲发动机能根据敌机距离不同,随时让敌机处在不可逃逸区内,而普通单脉冲则不行。 比如AIM-120D的射程能达到160公里,但其动力射程(不可逃逸区)可能在70~80公里左右(尾追和迎头攻击这个数字还会变化),如果AIM-120D配备双脉冲发动机,那么其不可逃逸区应该能扩展到110~120公里左右。
中国军工的专家们在听闻AIM-120D如此炸裂数据后实在是夜不能寐,所以一努力就在2015年搞出了双脉冲发动机的PL-15,射程200~300公里,终于能睡好觉了!结果这一搞,美军睡不着了,因为AIM-120D上的双脉冲发动机搞不定,装备的也只是单脉冲而已!所以在2年后的2017年美军匆忙上马了AIM-260,结果一搞就是8年,到目前为止AIM-260还是没搞定。 超远程空空导弹是怎么实现的,为什么AIM-260就那么难? 超远程空空导弹难其实也不难,但说简单却一点都不简单!当年美国其实还是超过中国的,但是后来不知咋的就被中国给完美超越了!目前空空导弹达到超远射程有几个典型的技术: 使用冲压发动机:比如欧洲的流星,使用的是固体冲压发动机,用贫氧燃烧技术产生燃气,再冲压进气道内压缩的空气点燃,结构紧凑射程远,是一种相当不错的技术。但冲压发动机用在空空导弹上不合适,因为有两个进气道,导致结构比较大,很难整合进隐身战机的内置弹舱。
堆砌燃料,整出一枚超远射程的空空导弹,比如美军的AIM-174B,其实这就是标准-6防空导弹去掉了地面推进段,弹体直径0.34米。对于空空导弹来说这个直径可是相当大了,相比之下,射程还更远一些的PL-17的弹径也只有0.3米,假设两者结构一致,AIM-174B的重量至少要比PL-17重28%以上,也就是接近1/3! 双脉冲发动机,原理上文已经说了,把燃料分两截用,让动力射程放到追击敌机的机动中,“好钢用在刀刃上”就是这个道理。当然技术走通了之后,双脉冲可以变成三脉冲甚至更多,只要合理利用并且还能增加射程与动力射程,那肯定就是好方法。 事实上美军还是有双脉冲技术的!早在2004年,美军装备的标准-3”Block1A拦截弹的第三级就采用了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各位不用怀疑,是货真价实的双脉冲发动机。所以后来在研制AIM-120D时传闻使用了双脉冲发动机是真的,如假包换!
但是为什么没有用这个双脉冲技术呢?答案让你喷饭!因为SM-3的第三级弹径是0.34米,而AIM-120D弹径只有0.178米,雷神公司的技术专家们无法将其小型化塞进AIM-120D,所以说当年真没骗人,只是后来没搞定不好意思公开而已,原本认为中国搞不定,所以随便吹牛,但结果是中国搞成了,这个尴尬的真是抠脚趾! 另有一个更让美军抓狂的消息,传闻PL-16已经出来了,弹径和AIM-120D一致,但能达到PL-15的射程。此前PL-15的弹径是0.21米,比AIM-120D大不少,庞大的弹体也确实让歼-20的内置弹舱有点捉襟见肘,现在弹径缩小到了0.18米左右,估计又能塞进去一枚了。 社交媒体上有网友表示,这就是鳖版的AIM-260,因为美军就是想整出一枚和AIM-120D数据一致,但射程和PL-15差不的导弹!美军别急啊,PLA已经搞出来了,AIM-260要是还搞不定,等下回中国出PL-16E时可以来买啊。
当然目前PLA还有了一种更牛逼的方式,就是上文介绍的用高超音速滑翔,中间段干脆飞往太空,然后再雷霆返回进行高超滑翔,射程立马上升到千公里级别,末端速度立马达到9马赫,这个基本就无解了。送给美国一个忠告,干啥都千万别被中国给秒了,一旦超过后,中国人极端善于将1做到100,美军这种“加法级别的进步”是无法和中国的数量级式进步比拼的。
天创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